“为什么报名表上必须要填写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和职务?”日前,一位父母在网上发帖,质疑近期去某小学报名遇见的现象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学校入学门槛的抬高使得一些民办学校不只考察学生,还要考察父母,父母的职业、教育观念等正在无形中影响着名校挑选学生。父母质疑:这是选孩子还是选父母?
据这位父母反映,她去某民办小学为孩子升学填写报名表,由于急着要去婴幼儿园接孩子,所以表格填写得非常快,能不填的地方就不填。“爸爸妈妈的信息中,有关工作单位和职务,我想不重要,留下手机号就好了。”这位父母说。没想到,负责收报名表的学校门卫却指出,这份表格不合格。“当时门卫就需要我必须要将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和职务都填上。据门卫表示,在他收到的近200份报名表格中,全都填写了学生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和职务。不填的就危险了……”
这位父母因此困惑:“孩子报名读小学,和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及职务有什么关系?”父母继而表示,对这一做法心存顾虑,“难道爸爸妈妈的工作单位和职务,能体现孩子的素质?会与孩子是不是录取有直接关联?”
互联网上,这位父母的困惑立刻引起不少父母的共鸣,有父母直言,目前的学校在选择孩子的同时也在选择父母。
记者获悉,尽管学校并没对学生父母的职业和学历作明确需要,但不少学校的报名表上都需要提供一些家庭信息,这不只包含家庭住址、爸爸妈妈名字、工作单位等常规信息,甚至还包含爸爸妈妈亲受教育程度。
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,学校招生看“家庭出身”的状况并不少见,尤其是假如两个报名学生的其他状况一样,就或许会参照学生父母的状况,当然这不止是看爸爸妈妈职业,还可以从中看出孩子的家庭环境,与爸爸妈妈的责任心等。民办学校也期望从中知道,学校的教育理念能否得到父母的支持。
一位民办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,选择父母的状况在一些学校招生中确实存在。由于对学生的管理需要父母的参与,而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相对更容易认可和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,能够帮助家校合力,且文化素质高的父母也愈加容易交流,便于学校管理。其次,有的学校也会重视父母的人脉关系,将它视为是一种资源。
对于少部分学校对父母“挑挑拣拣”的做法,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觉得,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,其实早有研究表明,孩子念书好坏与家庭经济条件、文化背景是有相当大的关联。当然这种关联度主要体目前小学阶段,到了中学阶段就会渐渐减弱。所以他表示,一方面要承认这种关联度,这可能也是部分民办小学考查学生家庭状况是什么原因。但假如校方是把父母背景作为一种资源,期望以后能“派用处”,那就另当别论,应该坚决反对。一些教师也指出,考察父母状况并不妥当,只须学生符合学校的招生标准,就应该允许其就读。